李洁,生于1976年12月,陕西富平人。主持的纵向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在IEEE Trans. I. A.上发表的论文SCI被引41次,ESI排位前5%。主要从事高效率交流电机驱动技术,软开关四象限电力电子变换器,虚拟同步发电机并网控制技术方向的研究。
宋卫章,生于1980年1月,河南信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特种电源分会理事,陕西省电源学会常务理事,西安电力电子学会理事。2014年至2015年国家公派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援外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等纵向项目11项。主持横向项目12项,包括中科院近物所大科学装置、中船重工研究所技术攻关课题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二区以上7篇,EI检索半数以上。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型电源、特种电源系统及控制,永磁同步与同步磁阻电机高性能控制技术等研究。
尹忠刚,生于1982年7月,山东济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企业合作项目7项,参与其它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16篇,EI检索40余篇。获得陕西省科技奖二等奖(排名1)、省“青年拔尖人才”、省“青年杰出人才”、省“青年科技新星”等10余项奖励。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节能专委会理事、中国电源学会变频电源专委会理事、陕西省电源学会常务理事、西安电力电子学会秘书长等职务。在高性能交流电机控制与伺服驱动等方面提出了多种原创性控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性能,并将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中,显著提升了产品性能。
张嘉伟,198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博士后,日本福冈大学访问学者,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海德堡理论研究学院(HITS)访问教授。入选陕西省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讲过7门本科、硕士课程。培养学生千余人。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科学院硅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工程电介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3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Wiley-VCH出版社英文章节1章。担任IEEE DEIS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介质专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技术专委会青年学组成员、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委会成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介电高分子复合材料与应用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委员。现任西安理工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新能源系统的电气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在线监测新技术、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新技术、电力电子器件的绝缘材料与绝缘封装技术。联系邮箱:jiawei8633at163.com
刘兴华,生于1984年9月,江西南昌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esearch Fellow,入选西安理工大学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等奖励称号。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75篇,其中SCI收录36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累计影响因子IF>120,Google学术论文总引用400余次,H因子12;担任陕西省电源学会理事、陕西省自动化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 ICCT 2018、 ICSR 2018、ICEICT 2019、ICIEA 2019等国际会议的编委及分会场主席,自动控制领域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TAC)、TNNLS、TCYB、TSMC等20种高水平期刊长期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青年科技新星项目、厅局级科技计划等纵向课题7项;参与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从事网络化系统控制、复杂网络理论、复杂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安全与控制、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建模、故障诊断、安全控制等相关研究。